作者:邵菁菁

此次展览是对刘士铭创作生涯的回顾,他的创作如汩汩清泉不断涌出,每年都有不少新的作品问世。无论是熟悉他的老朋友,还是不熟悉他的年轻人,都惊讶于他旺盛的创造力。在面对这样一大批作品的时候,每个人都会感到进入了一个丰富而美好的情感世界:每件作品都是他从生活中撷取的一个一个的瞬间片断,是他用心灵体会到生活的欢愉之后的心灵之作。把他的作品汇集起来,则充满了勃勃生机和阵阵暖意。

刘士铭的确快乐地雕塑着。作为一名艺术家,在面对当今复杂而充满了诱惑的文化世界,最为难能可贵地是保持着一颗纯真而自由的心灵。虽然今天的艺术世界较之原来,充满对各种艺术问题的讨论,各种艺术观念纷繁竞茂,但刘士铭却一直信守着对艺术的执著,信守着自己单纯的心灵,不管外面的世界多么丰富,而永远保持着内心的平和与纯粹。

刘士铭的艺术风格,不属于任何时代,他的作品是他多年艺术实践和艺术采风的成果,是他内心对雕塑的理解,对世界的理解。我想可以从“韵”这个角度来分析他的作品。在他的每一件作品的营构中,刘士铭不仅把握住了三维作品中最基本的结构问题,而且在结合我国民间传统雕塑语汇的基础上,用点、线、面形成了作品的“韵律”,突出丁作品结构中的“韵味”,这“韵味”是他在把握住了对象的一瞬间的状态的同时,更深层次地创造,蕴含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哲理和真意。在这方面,他的作品是不断发展的,早期还仅仅是对韵律的追求,近年来的作品更是熟练地控制住了整个作品的走向和基调。不同韵律之间的相互呼应,形成了多层次和多角度的作品。刘士铭的作品有许多与社会和生活相关的形象,但那些形象不是简单地再现,而是得于他对生活的感悟。他用了很多时间感悟社会和生活,但基本上不直接描绘生活,而是对所闻所见的感受加以醇化,使感受转变为一种情感,因此,在他创作的之际,作品被赋予了更多人性的因素,更多地是对生活热爱。

艺术创作本是属于个人的事情,但是当作品能得到人们的认同和回应的时候,更是值得赞许的。刘士铭以其独特的作品形式得到了这样珍贵回应:一方面,是他有着自己独立的精神和意味深长的语言形式;另一方面,是他的作品与生活和人群有着天然的亲和力,可以与人们交流和灵犀相通。

值得注意的是,刘士铭的作品全然不是偶然兴发的创作,展出作品的大小、件数可以佐证,从中又可以分出不同的主题,形成不同的系列。这些创作可以当作日记看待,老人在几十年中每天把看到的、感受到用作品表达出来,而非文字可以代替的。当我们对这些作品做一个完整地观察的时候,我们便可以发现他作品的丰富性和系列性,可以用“多样而统一”这个词来形容。那么,作为一个老艺术家,他是如何拥有这么源源不断的创作灵感呢?他又是如何使每个作品拥有不同的情感和气质的呢?

简单地说,这和刘士铭本人的自身修养和生活经历无不相关。首先,他是在专业院校经过了系统而科学地训练,受到名师指点,有着扎实的基本功。其次,在接受了系统的教育之后,他又深入到河南、河北等地,刻苦钻研我国民间雕塑艺术,同时在中国历史博物馆(现中国国家博物馆)工作的几年中,他大量接触了古代的雕塑艺术珍品。更为重要的一点是他在深入河南、河北等地的时候,不断从生活中汲取养分,在创作时完全是凭借记忆,这种记忆是刻骨铭心的。他的雕塑是“写意性”的,它不是面面俱到地表现,而是抓住最能表现神态和精神地方做最精微地表现,这是在整个创作中最不易做到,同时也是最能见功底的地方。

一个人开始创作的时候总有些原因:或抒情、或状物,甚或表明态度。对于刘士铭而言,创作的唯一动机是内心感受,对生活的感受。是感受牵动了他的手去不自觉地再现生活。他的内心可以说是非常自我的,他把自由放在心里,他不会受到任何外界的束缚和牵制,只凭着内心地感受去创作。他不会选择典型的形象和典型的事件去表现,他抓住的是最为内心的东西,他追求的是内心对生活的体悟,他永远把生活和内心放在第一位,所以他的创作是不掩饰、不美化的。人的性格和他的艺术之间的关系是非常密切的,刘士铭就是一位很真实、很真诚的艺术家,所以他的作品也是真实而真诚的。他有着乐天的个性,从他的作品我们就能感觉到快乐:他是不计得失的,从他的作品中我们就能感受到大度;他是淳朴的,从敦厚而朴实的作品中便体会。

刘士铭扎根于民族艺术的土壤中孜孜以求,不迎合世俗、不追求名利,是一位艺术家,永远只追求内心的宁静和美好。面对刘士铭、面对他的作品,我们惟有欣喜,欣喜于他的纯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