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瑞英谈刘士铭:以执着之心,焕发至诚之力

时间: 2024-03-04
编者按:
赵瑞英1930年生于齐齐哈尔市,1953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雕塑系1955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雕塑系研究生1955—1988年在中央美术学院雕塑创作室任职。刘士铭先生对于赵瑞英先生而言可谓亦师亦友,二人曾一同在“雕塑工厂”历经了一段颇具传奇时代色彩的岁月,刘士铭先生对教学、创作一直恪守着自己的执着,在赵瑞英先生的回忆中,这份至真至诚的艺术热情同样感染着他人。

先生您好请您先谈谈与刘士铭先生的来往渊源以及对先生作品的感受

赵瑞英:认识刘士铭先生是在央美雕塑系记得是1950那时候我才十八九岁在报纸上看见中央美术学院的招生通知就想着去考吧考的时候没想考上考不上的问题结果幸运的居然考上了先生那时候比我高两班他是从艺专转过来记得我念二年级的时候就毕业留到系里当助教先生因为是老师所以我们一直都习惯叫他“先生”
到了1955年我毕业那年江丰院长主张雕塑系这批27位毕业生要直接分到社会去工作避免浪费国家多年的人才培养所以倡议成立相关雕塑科研机构这一倡议后来获得了文化部的批准那个时候我们的学习以借鉴苏联的雕塑教学体系为主其中有同学提到苏联做雕塑的地方叫雕塑工场联想到我们的机构位于朝阳门外工厂区因而取名为“雕塑工厂”之后经过两年多的筹备1958年我们就搬过去随后刘士铭先生也调到了机构之后我与先生便常会共同参与一些国家项目的工作

问:雕塑工厂算是美院第一个专门的雕塑创作机构

赵瑞英:是的那时候大家都特别羡慕机构有漂亮的工作室工作室的木结构天窗等设计我们去找了清华建筑系的毕业生来做的再谈回到先生的艺术先生这人特点就是特别执着话不多他的创作基础更多来源于学院派同时也喜欢地方戏皮影民间文化传统记得大跃进时期我们和先生一起做了劈山引水雕塑那会做雕塑不像现在都是搭建钢铁的架子当时需要像泥瓦工盖房子一样打砂膏,因为当时先生的腿脚就不太好站不太久必须得拄着拐棍所以我们年轻人都爬得很高来做听先生在下面指挥
先生一直在系里念书教书去过苏联学习也在河南待过很长一段时间期间对我们的学习和创作一直多有指导他后来做了很多体量不大的小雕塑做的非常认真和执着记得当时雕塑系有一间工作室里面有电窑先生天天在那做完以后就烧制有天他做了一个小雕塑送了我他说赵瑞英给你这个留作纪念回想当时因为美术学院的学生不多一共才一百学生大家读书时又是上下届所以先生我们都挺熟的我感到那时整个雕塑系更像一个大家庭师生关系特别融洽还有另外一方面先生也特别喜欢戏剧记得是马金凤一行来汇演他看完对河南豫剧也着实着迷还做了很多带戏装小雕塑特别后来提出来要去河南也令人佩服他的热爱之情

:听说当时很多人不太赞成他去河南因为雕塑工厂”在那会是很不错的单位

赵瑞英是的雕塑工厂成立之后任务非常多有一段时间是经济自理我们买厂房和修宿舍的经费都是自己挣来的完全能自负盈亏我觉得执着俩字形容先生再契合不过不管是对艺术还是对生活据说先生到了河南文化馆工作工资不多做雕塑的条件也相对较差要是有人也像他面临这样的条件,再加上身体不好可能早就不再继续做雕塑了吧

那么通过学院和民间的多重滋养您觉得先生在艺术创作上历经了哪些变化

赵瑞英:先生当时在系里受的素描练习与我们类似雕塑系早期的先生多从法国留学回来比如刘开渠、滑田友先生后来我们学习苏联体系又会更多整体上来看美术学院特别讲究基本功比如人体解剖透视素描结构造型等这些基础训练对先生的创作也是非常重要的从先生毕业后被留校当助教也说明他有很强的专业功底具备扎实的造型能力
那么关于民间艺术元素提取先生也有自己的一套后来我们慢慢去研究民间艺术但有的东西不是想学能学得来的比如民间造像相较于西方传统雕塑体系不会过分拘泥于解剖逻辑关系看起来可能让人觉得结构不对但先生不管这些我们可以看到他做出来的雕塑会有种独特的造型美从我个人角度来看先生的这种变化挺好的因为每个人都要有自己艺术创作风格当然现在有些学生的功底基础不扎实学了多年雕塑连人体造像都做不出来如果只一味强调个人风格以至于太飘了这也是不行
 
采访素材来源:刘士铭艺术基金会
整理:艺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