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士铭:日常生活之精神”在加拿大女王大学展出

时间: 2024-02-05

“刘士铭:日常生活之精神”展览于2024年2月6日至16日加拿大金斯顿市女王大学伊莎贝尔·贝德表演艺术中心举行,展出中国当代雕塑家刘士铭的雕塑杰作。本次展览由女王大学主办,并由艺术史与艺术保护系的博士生穆黛雅(Daria Murphy)策划。此外,纽约刘士铭艺术基金会也给予了慷慨的支持与协助。

刘士铭以巧妙雕塑日常主题而闻名,本次展览将呈现他的青铜与泥塑佳作,这些作品彰显出刘士铭独特的艺术风格与精神追求。他凭借生动的表现力与姿态感,捕捉到了中国民间文化、历史传统与日常生活的精神气息。


展览作品(部分)
“生活乃艺术创作之源泉。你必须深入沉浸于当地社区,花费很长时间观察和体验地方传统和风俗。这便是我创作的根基。”——刘士铭

女模特 (Reclining Female Model)  1989年  铜 (Bronze)
 
法国雕塑家奥古斯特·罗丹(Auguste Rodin)(1840-1917)是在欧洲和东亚雕塑艺术发展中具有重要影响的人物。刘士铭欣赏罗丹在创作雕塑时所采用的自然手法。当刘士铭首次亲眼见到罗丹的作品时,他便注意到人物的两只脚大小不同。尽管表面上看起来存在着解剖上的谬误,刘士铭还是意识到了不同大小的脚其实在反映真实的生活样貌。回到家后,他写道:“这不仅仅是一尊雕塑,而是嵌入青铜的,活生生的人物。”
 
想飞的人 (Dream to Fly)  1982 年  铜 (Bronze)

在刘士铭重返中央美术学院的两年后,他得知了江丰(1910-1983)去世的消息。江丰是刘士铭的良师益友,中央美术学院时任院长,也是中国著名的木刻艺术家。江丰一直鼓励刘士铭追求艺术事业,并教导了他坚持不懈的精神。刘士铭创作《想飞的人》以纪念江丰的离世,并以此向导师的教诲致敬。作品中的人物带着一副简易的翅膀,即将跃向空中。该作品正如江丰传授给刘士铭的信念一样,象征着那些期待突破尘世限制的普通人。

永恒的爱:生命的延续(人上人)(Eternal Love: The Continuation of Life)  1991年  铜 (Bronze)

在该雕塑中,刘士铭以明清时期吉祥传统的“人顶人”为创作灵感,他与孙子濛濛的爷孙情在《永恒的爱:生命的延续》雕塑中得到了完美演绎。尽管《永恒的爱》并非是一件严格意义上的自塑作品,但它是为数不多捕捉到了刘士铭本人形象的雕塑之一。同时,它也是刘士铭众多以历史题材为灵感的创作中,带有幽默转折的趣味与色彩的作品。

民歌王(Folk Singer)  2006 年  铜 (Bronze)
 
“当代艺术家永远都不能抛弃他们的根基;民歌、民间艺术、文学、诗歌、绘画、石刻 和壁画, 这些都可以成 为创作来源。”——刘士铭

在一个十月的早晨,刘士铭从电视上看到一个民歌歌手的表演。这个形象深深印在了刘士铭的记忆中,他便立刻塑造了《民歌王》的泥塑原型。刘士铭相信“在传统中寻找现代精神是一种中国的思维方式。” 电视上的民歌表演与这种信念相一致,体现出刘士铭在他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之中,不断发掘创作的灵感。

安塞腰鼓 (Ansai Waist Drummer)  1989 年  铜 (Bronze)

“我在创作雕塑时几乎从不使用模型,我所揉捏的皆是生活的象征。这些象征只能通过心灵显现出来。这些图像充满了生命力,我想得越多,它们就越清晰。投射到陶土上,它们就能从朦胧的形态演变成——通过我的反复尝试——我所设想的生动呈现。”——刘士铭

 
后台演员 (Performer Backstage)  2003 年 铜 (Bronze)
 
“刘士铭所关注的是幕后的表演者,而他可能也是唯一一个刻画如此生动活力形象的雕塑家。人们从未见过化了妆、穿着戏服的女性角色在哺乳和帮孩子把尿;人们也从未见过戏装箱上面站着一只鸡,旁边坐着一只狗。” ——吴竸(刘士铭挚友、雕塑家)

麻雀 (Sparrows)  2004年   铜 (Bronze)

“大鸟的喙迅速移动,用嘴里的食物喂着小鸟。这只小鸟等待着大鸟,但不明白食物是怎样进入它的嘴里的。我能体会到这两只鸟的嘴似乎是相连的。” ——刘士铭

刘士铭的兴趣广泛,其中之一便是观察动物。他的创作涵盖了从最大的哺乳动物到最小的生物的广泛领域。在该雕塑中,两只麻雀进食的瞬间被捕捉了下来,它们的喙纠缠在一起。

居民楼 (Residential Building)  2005 年  铜 (Bronze)

“我父亲(刘士铭)常说,楼房有楼房的封闭,让人远离了人群。几年前,我把他们接到别墅住,但他们说那太远了,跟外界失去了联系。其实即便是住在城里,我父亲也不会天天宴请宾朋;他们只喜欢这样呆着,买菜,看电视。他们或许是受不了寂寞,想看到更多的人;他们喜欢生活在热闹的环境里面。” ——刘伟(刘士铭之子)

妈妈回来了(Mother Returns)1993年   陶 (Earthenware)

“在雕塑中,手和脸一样具有启发性——它们足以表达内心所想,并且也有自己的思想。头、手、脚和扭动的身体都是雕塑语言中的重要符号。一个动作,或一种姿态,可以用来表达一个特定的状态或事件,让观众一看就理解艺术家的所思所想——也只有这样,雕塑艺术才能独立存在。”——刘士铭

老伴 (Wife)   2005 年  铜 (Bronze)

“当我到达车站时,她(刘士铭的妻子郝淑媛)穿着一件豆黄色上衣,肘部有一块同样颜色的补丁,淡褐色裤子,脚踩一双浅褐色的翻皮皮鞋。她一手拉着女儿一手拉着儿子,站在秋风中。” ——刘士铭

1966年,刘士铭在河南省工作时与郝淑媛结婚。刘士铭从未拥有过自己的孩子,但他像对待亲生孩子那样,疼爱着她的女儿和儿子。

儿童(濛濛)(Mengmeng)  1989年  铜 (Bronze)

孩子是刘士铭作品的重要灵感来源。他深爱着他的孩子和孙子濛濛;濛濛也在他的作品中占据了重要地位。刘士铭还受到了儿童绘画的启发。在一篇日记中,刘士铭这样写道:“对待人生要像儿童一样,天真的儿童才能对一切热爱,对生活中的一切都感到那样的新颖和好奇。”
 
隔笼相望 (Looking at Each Other Through the Cage)  1990年  陶 (Earthenware)

“陶艺就是火的艺术,它远超个体意愿的掌控……当温度达到九百到一千度时,我可以透过窑口看到每一件作品,它们呈现出金黄色和透明质感。简直美得惊心动魄。观火,等待即将成功的喜悦,这一切都让我忘记了之前的艰辛和疲惫。” ——刘士铭

刘士铭的大部分作品都是从陶土创作开始的,而这是他为数不多的,使用了混合材料的作品。《隔笼相望》使用了一个陶土基座,上面站着两只麻雀,其中一只则放置在烧制后的金属网笼内。

羊皮筏子 (Sheepskin Raft)  2000 年  铜 (Bronze)

《羊皮筏子》展现了一名背着筏子穿越河流的回族男子。回族是中国的一个穆斯林族群,主要居住在中国西部和中亚地区。刘士铭在河南河北居住时,钦佩他所遇到的回族人。这名男子所背的筏子是为黄河上游的湍急河流、浅滩和陡峭峡谷而设计的。

丈量土地(Measuring Land)  2005年  铜 (Bronze)

“1949年的冬天,学院里的老师和学生参与了北京郊区的土地改革运动。在土地改革后期,我看到了一个农民在高兴地测量、计算和分配土地。”——刘士铭

1950年,刘士铭作为中央美术学院的学生,创作了泥塑《丈量土地》,原作现收藏于布拉格的捷克国家博物馆。该铜塑作品是2005年复刻原作的铜铸版本。

自塑像(Self-Portrait)  2000年  铜 (Bronze)

在刘士铭的艺术生涯中,该作品是他创作的为数不多的自塑像之一。他在2000年和2002年先后创作了第二件和第三件自塑像。刘士铭认为,“艺术创作的终极目标应当是消除自我。”在这里,我们可以一窥刘士铭曾经在北京四合院中的日常生活情景。
 
策展人
 

 
穆黛雅(Daria Murphy)是女王大学艺术史与艺术保护系的策展人和博士生。她拥有多伦多大学的文学学士学位和纽约巴德研究生中心的文学硕士学位。穆黛雅(Daria Murphy)曾参与安大略皇家博物馆和加德纳陶瓷博物馆的策展项目,以及麦麦克加拿大艺术馆和加拿大日本人文化中心的档案项目。
 

雕塑家刘士铭
 

刘士铭 1926年出生于天津,是中国第一代雕塑艺术家。1946年考入国立北平艺专,1951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雕塑系研究生班。
他是新中国培养的第一代雕塑研究生,经王临乙、滑田友、曾竹韶等名师指导,接受过中央美院雕塑系留法一代雕塑家的扎实的西方艺术教育。
1950年,毕业创作《丈量土地》成为新中国成立后第一件被送往国外参展的雕塑作品,并被当时的捷克斯洛伐克国家博物馆收藏。
1953年他担任刘开渠、王丙召先生的助手,参与了天安门人民英雄纪念碑《金田起义》等浮雕的塑稿工作。
1958年创作《劈山引水》代表中国参加了在苏联举办的“社会主义国家造型艺术展”。
1961年起,刘士铭离开北京,将注意力转向在农村生活的普通人民,他后来在中国历史博物馆(现中国国家博物馆)从事文物修复工作,对刘士铭的作品风格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1980年刘士铭重返中央美院,他借鉴古代陶塑的手法与现代情感相融合,创造出属于他自己的独特雕塑语言的艺术而广为人知。
 
供稿:刘士铭艺术基金会